索阅 100例 首 页| 资 讯| 下 载| 论 坛| 博 客| Webinar| 高 校| 专 刊| 会展| EETV| 百科| 问答| 电路图| 工程师手册| Datasheet

EEPW首页 > 百科 > 交织编码

交织编码


贡献者:mjei    浏览:7296次    创建时间:2009-06-06

交织编码的目的是把一个较长的突发差错离散成随机差错,再用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FEC)技术消除随机差错。交织深度越大,则离散度越大,抗突发差错能力也就越强。但交织深度越大,交织编码处理时间越长,从而造成数据传输时延增大,也就是说,交织编码是以时间为代价的。因此,交织编码属于时间隐分集。在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下的衰落,将造成数字信号传输的突发性差错。利用交织编码技术可离散并纠正这种突发性差错,改善移动通信的传输特性。
   交 织 编 码
上面所述的所有纠错编码都是用来纠正随机错误的,但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常常存在突发性错误。突发错误一般是一个错误序列。纠正突发错误的通常采用交织编码。交织编码的基本思路是,将i个能纠t个错的分组码(n,k)中的码元比特排列成i行n列的方阵。每个码元比特记作B(i,n)。如图12.26所示,交织前如果遇到连续j个比特的突发错误(用阴影方块表示),且j>>t,对其中的连续两个码组而言,错误数已远远大于纠错能力t,因而无法正确对出错码组进行纠错。交织后,总的比特数不变,传输次序由原来的B(1,1),B(1,2),B(1,3)…B(1,n),B(2,1),B(2,2),B(2,3)…B(2,n),……B(i,1),B(i,2),B(i,3)…B(i,n)转变为B(1,1),B(2,1),B(3,1)…B(i,1),B(1,2),B(2,2),B(3,2)…B(i,2)………B(1,n),B(2,n),B(3,n),…B(i,n)的次序。此时因干扰或衰落引起的突发错误图样正好落在分组码的纠错能力范围内,可以正确纠错错误。通常把码组数i称为交织度,用这种方法构造的码称为交织码。 使用交织编码的好处是提高了抗突发错误的能力但不增加新的监督码元,从而不会降低编码效率。理论上交织度i越大,抗突发错误的能力就越强,但是要求译码器的暂存区就越大,而且译码延时也相应加大。因此,实际工程中会根据设计成本和系统的延时要求选取合适的i。

  
图12.27是交织编码的仿真实验原理图。在进行交织编码以前,先将数据用戈雷码编码器进行了纠错编码,然后再进行23行、23列的交织编码。在传输信道上用了一个周期为1Hz、脉宽为100ms、幅度为2V的方波信号模拟突发错误。图12.28为输入数据、解码输出及被干扰产生突发错误的波形覆盖示意图。100ms的突发错误被完全纠正。由于使用交织编码所以应该存在2倍的编码、解码延时,即2×23×23个采样。因此要观察到一个以上完整的反交织周期的数
  据信号,系统的采样点数应该稍微设置长一些。
  除此之外,SystemView还提供了另外一个交织编码器图符——卷积交织编码。当使用较短的移位寄存器时,该编码器比上述实验中先进行BCH编码再交织的方法实时性要好,而且参数设置也相对简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词条     查看历史版本

开放分类
移动通信    编码    DSP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4611.htm

贡献者
mjei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