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阅 100例 首 页| 资 讯| 下 载| 论 坛| 博 客| Webinar| 高 校| 专 刊| 会展| EETV| 百科| 问答| 电路图| 工程师手册| Datasheet

EEPW首页 > 百科 > FEC

FEC


贡献者:donnafan    浏览:5370次    创建时间:2008-06-30

  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

  是一种数据编码技术,传输中检错由接收方进行验证,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必须使用纠错码。发现错误无须通知发送方重发。区别于ARQ方式。

  在目前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前向纠错技术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源于通信系统本身的需求,在工程实践中并不存在理想的数字信道,信号在各种媒体的传输过程中总会产生畸变和非等时时延,对数字信号来说就意味着产生误码和抖动,而抖动的最终效果也反映在系统的误码上。 FEC编解码可以用硬件实现也可用软件实现,采用FEC技术可较好地改善误码性能。

  前向纠错是指信号在被传输之前预先对其进行按一定的格式处理,在接收端则按规定的算法进行解码以达到找出错码并纠错的目的。现代纠错码技术是由一些对通信系统感兴趣的数学家们和对数学有着深厚功底的工程师们在近50多年中发展起来的。1948年,法国数学家香农(Shannon)发表了现代信息理论奠基性的文章《通信系统数学理论》。汉明(Hamming)于1949年提出了可纠正单个随机差错的汉明码。普朗基(Prange)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码的概念,随后,Hoopueghem,Bose和Chaudhum于1960年发现了BCH码,稍后,里得(Reed)和所罗门(Solomon)提出了ReedSolomon(RS)编码,这实际上是一种改进了的BCH码,现代通信采用的各种新技术,如MMDS多点对多点分配业务、L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蓝牙技术、高速DH等要求信道编码纠错能力更高效率、更高运算速度、更快,这就导致了各种动态编码方案的出现并在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时至今日,信息理论仍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实际上,FEC分为带内FEC和带外FEC。所谓带外FEC,是指在SDH层下面另外增加一个FEC层,专门用于FEC的处理。这种方式要进行码速调整,增加了线路码率,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带内编码是指将监督码元映射到SDH帧结构中示使用的开销字节中,即利用未使用的开销字节传送FEC的校验位,显然,这种方法避免了码速调整,系统的成本提高不多。但这种方法的译码延时比带外编码的稍大,并占用了部分开销,同时由于校验位可获得的带宽受限,从而使其纠错性能受到一定影响。

  ITU-T G.975/G.709标准支持的即为带外FEC。G.975利用RS(255,239)格式编码,在帧尾插入冗余码,编码冗余度7%。G.709标准规定使用RS(255,238)编码,编码冗余度更大。带外FEC编码冗余度大,纠错能力强,编码增益也较高,一般可达到5-6dB,并且可方便的插入FEC冗余码而不受SDH帧格式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ITU-T G.707标准支持的带内FEC利用SDH帧中的一部分开销字节装载FEC码的冗余码。其优点是不改变数据传输速率,但由于帧开销中可利用的字节数和帧长度有限,所以编码增益较小,一般只有3-4dB。常采用BCH3格式编码。

  据报道,目前已成功地把第三代FEC用于海底光线通信系统中,获得了很好的纠错能力。有些学者正在研究将第三代FEC和拉曼放大器及高质量大功率光发射器件相结合以实现长距离乃至超常距离无中继高速光纤通信,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性能。可以预料,第三代FEC将给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带来巨大的好处。

  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转发等价类

  在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将具有相同转发处理方式的分组归为一组,称为转发等价类。

  相同转发等价类的分组在MPLS网络中将获得完全相同的处理。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词条     查看历史版本

开放分类

参考资料

贡献者
donnafan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