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阅 100例 首 页| 资 讯| 下 载| 论 坛| 博 客| Webinar| 高 校| 专 刊| 会展| EETV| 百科| 问答| 电路图| 工程师手册| Datasheet

EEPW首页 > 百科 > WUSB

WUSB


贡献者:sdjntl    浏览:5022次    创建时间:2010-01-22

WUSB  电脑方面必须注意无线USB(简称WUSB)的广泛应用,WUSB传输速度达每秒480MB,媲美USB 2.0,而且可在10米内的范围无线传送,耗电量低于蓝牙,各大电脑生产商已将WUSB融入明年(2007年)推出的新产品中。
  WUSB是2004 英特尔春季技术峰会提出的一个全新无线传输标准。Intel公司的技术部门经理,WUSB技术白皮书的制订者Rafael Kolic曾这样介绍这项技术,以及WUSB产品的优良表现和良好的移动性。
  总观:无线的USB(WUSB)
  首先,我们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家庭的所有装置,比如:打印机,扫描机,外接硬盘和数码相机等等,都将没有任何的电线直接连接到你电脑上。再来想像一下,如果整个的家庭娱乐中心的所有附件都将不需要一根电线就能够连接。或者,我们再想像一下,如果数码照片不需要电线就可以接到照片打印机上,这该是多么方便、多么美好的事情。然而,这些只是无线USB (WUSB) 良好连接性的几个小侧面,因为最新的技术发展将会给各种设备带来更大的便捷和移动性(包括市区和郊区)。
  目前,USB技术已经成为PC间普遍流行的技术标准,而且也逐渐被用到消费电子,移动终端中。现在,WUSB这个高速有效的连接接口的诞生是为了消去电缆的负担,以加强USB所不具有的功能。
  无线USB促进联盟(Wireless USB Promoter Group)
  2004年春季Intel技术峰会(美国)上,无线 USB促进联盟宣布成立。这个联盟包括7家有相当实力的业界巨擎:Agere Systems,惠普,英特尔,微软,NEC,飞利浦半导体和韩国三星。这个联盟的每个成员都被授权可以制订WUSB的详细规格。在详细规格上,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每秒480Mb的传输速率,这一规格和有线的USB 2.0设备间高速传输规格维持一致。从这方面来看, WUSB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从比较成熟的高速USB上移植过来。
  另外,WUSB技术在技术规格的制订上,也会依靠MBOA联盟和WiMedia联盟。这是两个开放的技术联盟,将会使WSUB技术在网络环境中,个人在多媒体设备间的无线交流的连通性和协同性加强。
  最近Intel在非正式的场合宣布:到2005年年底,蓝牙(Bluetooth)技术完全会被淘汰,蓝牙那时会成为一种过时的、无生命力的通讯技术;届时取代蓝牙的将会是一种新型的无线USB标准,即WUSB。
  蓝牙之死
  作为蓝牙技术的终结者和替代品,Intel认为WUSB能够比蓝牙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更高的稳定性。而且WUSB并不是802.11中的标准,它能覆盖近距离WiFi技术无法实现的通讯,例如音频和视频在数码相机和PC之间无线高速的传输等。
  按技术原理来讲,蓝牙和WUSB均属于小范围的个人网络通讯。最初,蓝牙依靠通讯质量和速度打败了红外线传输技术。但是随着人们日益增加的通讯速度要求,12Mbps的蓝牙通讯速度逐渐不能胜任多媒体、宽带等各项应用;而覆盖范围达到2米、通讯速率达480Mbps的WUSB正在展现实力。
  前几年火热的蓝牙技术最终会在2005年消失吗?蓝牙的命运最终将如何呢?
  近几年,蓝牙技术逐渐在PDA、笔记本电脑和Tablet PC中普及起来;但是蓝牙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传输的速度,而是和市场的普及程度息息相关。蓝牙技术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市场的普及率低和较高的价格使得消费者少有问津。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蓝牙技术的淘汰。蓝牙最终会何去何从?2005年底,蓝牙是否真会像Intel预言那样从市场上消失?这一切都取决于本文的主角——WUSB技术。
  WUSB技术
  假设办公室中的所有打印机、扫描仪、外部硬盘、数码相机都可以和PC以无线方式进行连接;家里的电视机、音箱等娱乐设备无需电缆的连接就可以直接使用,那将该多好啊!
  以上这些正是WUSB(无线USB)技术最终能带给我们的应用,WUSB的诞生就是为了向个人、小型网络提供高速、方便的无线联网环境。
  这几年来,USB技术在PC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了PC标准接口之一,同时USB在个人电子产品和移动设备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了连线的方便,原先位于机箱背部的USB接口也逐渐转移到面板前方,但是USB线的长短和连接的过程有时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因此,下一代的USB技术—— WUSB,希望能够摆脱电缆的羁绊,同时保持高速稳定的传输速度。USB论坛也专门针对WUSB成立了USB Promoter小组,制定相关标准。
  小资料:在今年春季的2004 IDF论坛上,Wireless USB Promoter小组正式成立。其中成员主要是7位业界巨头:Agere Systems、惠普、Intel、微软、NEC、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和三星电子。
  到目前为止,USB Promoter小组已经定义了WUSB传输带宽为480Mbps,和传统的USB使用相同的架构以及高速的“主机←→设备”的连接方式。在这些现有标准的前提下,各厂商很容易就能将有线的USB设备升级到WUSB。
  除了硬件设计的架构和标准之外,在MBOA和WiMedia联盟的努力下,WUSB还指定了专门的Ultra Wideband(UWB)通讯频谱,方便多媒体设备在个人网络的范围内交互通讯。
  WUSB拓扑结构及应用
  WUSB技术最基本的拓扑结构就是需要一个WUSB主机和相应的通讯设备,位于中心的WUSB主机初始化所有相连接设备的传输速率,并且分配给相应的通讯通道和带宽。这样的主机和通讯设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簇”。
  理论上说,在一个簇内,WUSB 主机最多能够连接127个WUSB设备,当然簇与簇之间能够覆盖和叠加,如果相邻的两个簇想要相互通讯的话,那么必须工作在相同的频谱上。除此之外, WUSB拓扑结构还支持“双角色”模式,在此模式中,一台WUSB主机可以成为两个“簇”的主控中心,两个簇的WUSB设备都通过这一台WUSB主机进行通讯。目前在WUSB通讯环境中,“簇”的最大容纳数量还在制定中。
  在WUSB研发的过程中,除了提供无线的连接之外,还考虑到向下兼容现有的有线USB设备,而且簇之间能够方便地交换数据。为了不重导蓝牙的覆辙,WUSB的成本高低也是其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毕竟价格低廉、方便实施已经成为IT业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
  目前,WUSB技术足以提供现有有线USB通讯的足够带宽。第一代的WUSB相当于现有USB 2.0的传输标准(480Mbps),在今后WUSB发展中,会逐步提高传输的带宽,最终超越1Gbps。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消费电子设备(CE)和移动通讯环境的完善,这都为WUSB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WUSB很有可能成为能够连接三个领域的一种标准互连方式
  而且WUSB和USB具备相同的安全等级,连接的设备身份必须得到确认后才能进行相关操作的,在数据的通讯过程中还可以使用更高安全级加密算法。
  总 结
  无线网络发展和应用似乎逐渐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专有名词,从蓝牙、WiFi、WAPI到WiMax,一切都围绕着无线网络在发展。
  “更广,更快,更稳定,更便捷”成为无线网络的金科玉律,蓝牙之死也将是IT界强大生命力的体现。除了某些蓝牙技术开发商之外,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为蓝牙的最终命运感到悲哀。“适者生存”是IT业界不变的发展规律,而且不断的变化最终会给我们用户带来一个崭新的无线世界。
  WUSB技术前瞻
  Wireless USB,今年刚制定的标准,还在推广期,实际上我搜了一下,WUSB的芯片都还没上市,我个人比较期待USB-IF的核心成员之一PHILPS尽快推出好让我们见识见识
  下面随手从USB ORG上抄写了一些WUSB的主要特性
  1. 速率:
  3米内 480Mb/s = wired usb 2.0 High-speed, 非常可观!
  3-10米内 110Mb/s
  2. Backward compatibility and seamless legacy support //估计会出个USB STANDARD to WUSB的转接器
  3. WUSB Duel-Role device
  - limited host and device capabilites
  - similar to OTG
  //其实现在的OTG根本没市场,操作麻烦,对传统设备的兼容性非常之勉强。WUSB出来后就是整个USB市场重新洗牌了,DUEL-ROLE一步到位
  4. Power Management
  -The power target for WUSB radio will be less than 300mW at introduction and drive to a target of 100mW over time
  -The radio will sleep when possible and wake upon request
  //没有POWER MGR就失去了掌上终端的市场,这点上WUSB是很清楚的
  5. 一个WUSB HOST可以接入理论最多128个WUSB CLIENT, HUB都省了
  //是好事也是坏事, 黑客们又有新课题了.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词条     查看历史版本

开放分类
协议    通信    接口    

参考资料

贡献者
sdjntl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